壯學叢書首批重點項目成果介紹會

壯族在線訊2004年5月28日 劉寧 盧冰
2004年5月28日上午9時,“壯學叢書首批重點項目成果介紹會”在廣西社會科學院二樓會議廳隆重舉行。與會的有壯學專家學者約十余名,此次介紹會還吸引了我區(qū)駐邕的幾大新聞媒體單位前來報道。其中本站作為受邀請的網(wǎng)絡媒體,派出了網(wǎng)站理事會劉寧與盧冰兩位副理事長出席了介紹會。
9 時許,介紹會在熱烈的掌聲中正式開始,在會場臺上就座的壯學叢書編纂者及壯學專家學者與領導分別有:張聲震、余達佳、黃濟健、韋克義和黃錚,會議先由黃錚主持,他簡要介紹了“壯學叢書首批重點項目成果”的大概背景,然后由張聲震圍繞著壯學的產(chǎn)生、形成和今后的發(fā)展及成果如何進入東盟進行宣傳等方面進行了闡述,接著由潘其旭和覃圣敏分別對《壯族麼經(jīng)布洛陀影印譯注》和《壯泰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比較研究》這兩套叢書做了具體的介紹。
最后,壯學專家學者就在場聽眾所提出的問題做出了細致的解答,整個介紹會在充滿愉悅、進取的氛圍內(nèi)于上午 11 時 30 分圓滿結束。
→壯學與《壯學叢書》簡介→
-----附錄-----
壯學與《壯學叢書》簡介
壯族有 1700 多萬人口,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(shù)民族,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,壯族是嶺南原原住民族,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以及云南省東部、貴州省南部、湖南省南部、廣東省西部地區(qū)。壯族歷史悠久,在長期的歷史發(fā)展過程中,創(chuàng)造并保持著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。它不僅是壯族的寶貴財富,而且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成分,為人類文明發(fā)展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中外學者對壯族研究始于 19 世紀末。開始僅限于研究族源分布,后來涉及到壯族歷史、語言、習俗、宗教、婚姻家庭及壯族與漢族的關系等問題,但研究的深度還很不夠,研究成果比較分散,尚未提出壯學概念。建國以后,在中國共產(chǎn)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,壯族研究逐步深入。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壯族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,并開始走向世界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從 20 世紀 50 年代到世紀末,國內(nèi)公開出版研究壯族的論著共 107 部,其中有 101 部是 20 世紀 80 年代以后出版的,占 94% 。此外還發(fā)表了研究壯族的論文 800 多篇。壯族研究的領域不斷開拓,涉及壯族的起源、社會發(fā)展史、語言文字、古崖畫、青銅器、銅鼓文化、壯語地名、壯族宗教信仰、壯族哲學思想、倫理道德、民間文學藝術、音樂舞蹈、壯族醫(yī)藥、壯族風俗、壯族經(jīng)濟史、壯族與周邊民族關系等領域。壯族研究成果的系列化,使我們有理由提出建立壯學體系的問題,預見到建立壯學體系的可能性。
但是,我們也認識到,壯學研究在基礎資料建設上尚未做到全面、系統(tǒng)、科學的收集整理,在學術專題上尚未做到全方位、多角度、深層次的研究,壯學還未形成體系,從而未能深入地提示壯族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,未能立體地、豐滿地展現(xiàn)壯族的民族風貌。我們編纂出版《壯學叢書》的目的,就是要全面地推進壯學研究,使壯學研究系列化,使建立壯學體系的可能變成現(xiàn)實,從而促進壯族與其他民族的相互了解和團結進步,培養(yǎng)壯學研究人才,為改革開放和現(xiàn)代化建設服務,為豐富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作貢獻。
《壯學叢書》是系統(tǒng)整理和研究壯族社會文化的綜合性學術叢書,由研究資料和研究專著兩大部分組成。
研究資料部分――主要搜集整理壯族主要的典籍、資料及人物著作,保存壯族文化遺產(chǎn),供人們閱讀和研究之用。包括六個方面: (1) 典籍。收集壯族最重要的典籍,加以影印、翻譯或點校出版。( 2 )資料集。將民族流傳存藏的以及出土文物中有關的壯族歷史文化資料,按學科歸類,依歷史順序,匯編成集出版。( 3 )人物著作集。將壯族歷代著名人物的著作整理出版,這些著作代表了壯族歷史發(fā)展過程中各個時代的思想文化水平,它是保存壯族思想文化資料的重要方面。( 4 )壯族民歌古籍。廣泛收集并按照科學的方面整理出版,保留其原貌,體現(xiàn)出其民族歷史文化價值。( 5 )辭書。編纂《壯族大辭典》和《古壯字大典》兩部大型辭書。
研究專著部分――主要有四個方面:一是壯族當代經(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研究;二是專史研究,包括壯族經(jīng)濟史、文化史、教育史、科技史、思想史、藝術史、軍事史、體育史 8 部專史(文學史已出版不列在內(nèi));三是專題研究,對壯族社會、歷史、文化發(fā)展的重要問題進行專題性研究,如壯族支系研究、壯族土司文化研究、壯族文化語言學研究、壯族地名研究、壯族銅鼓研究、壯族民眾研究、壯族神話研究、壯族宗教文化研究、壯侗語族民族關系研究、壯漢民族關系研究等;四是壯族歷史人物研究。
2000 年,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人民政府批準了《壯學叢書》編纂計劃,成立了《壯學叢書》編纂機構,由時任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主席、現(xiàn)任全國政協(xié)副主席的李兆焯同志任名譽總主編,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原副主席張聲震研究員任總主編。叢書計劃安排 60 個課題即 60 部書,其中有 40 個課題已經(jīng)立項,有 17 項已經(jīng)完成或基本完稿,年內(nèi)將有 10 項成果陸續(xù)出版。
現(xiàn)已出版的兩部書,是《壯學叢書》的重點工程。一本是《壯族麼經(jīng)布洛陀影印譯注》, 500 萬字。共收入已搜集到流傳于壯族地區(qū)的麼經(jīng)布洛陀 28 個手抄本,這些經(jīng)本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經(jīng)典文獻,展現(xiàn)出壯族原生態(tài)文化的核心內(nèi)容,對研究壯族的歷史、語言、文字、哲學、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宗教、文學、藝術,對探索珠江文明和中華民族文明的源流,具有重要的價值,是壯學的基礎。我們采用影印譯注的方法整理出版,以保持這些經(jīng)本的原貌,同時方便閱讀研究。二是《壯泰傳統(tǒng)文化比較研究》, 300 萬字。該項目是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人民政府 1990 年批準的廣西民族研究學會與泰國藝術大學的國際合作項目,經(jīng)過雙方學者歷時 10 多年的共同努力而圓滿完成。該課題具體列出 15 個方面對壯族和泰族的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進行全面系統(tǒng)的比較研究,共同得出了中國的壯族與泰國的泰族是“同源異流民族”的結論。泰方課題組認為,泰國的泰族源于中國南方的西甌、駱越,是從中國華南地區(qū)遷移到中南半島的。這一成果的出版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,而且對增進中泰兩國人民的互相了解和友誼,促進廣西對東南亞地區(qū)的開放與交流具有重要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
《壯學叢書》的誕生,標志壯學研究正走向新的發(fā)展階段,它是壯學研究的里程碑!秹褜W叢書》誕生于 21 世紀之初,這是歷史的必然,是各種積極因素凝聚的結果。如果說, 20 世紀是壯族長期參與革命斗爭從而獲得新的時期,那么, 21 世紀將是包括壯族在內(nèi)的整個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時期。因此,《壯學叢書》的編者及眾多的壯學界同仁,將自覺地響應時代的呼喚,肩負起光榮的歷史使命,自覺地遵循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指引的方向,去努力實現(xiàn)《壯學叢書》的崇高目標。
《壯學叢書》編纂委員會 2004年6月
僚人家園相關信息: 『Hagraeuz 學術與僚學動態(tài)』 → [原創(chuàng)]壯學叢書首批重點項目成果介紹會
關于兩個壯學重大成果的詳細介紹,請點擊以下書名進入:
《壯族麼經(jīng)布洛陀影印譯注》 和 《壯泰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比較研究》
會議圖片——本站記者 攝影


會前,廣西壯學會副會長、廣西社會科學院壯學中心研究員潘其旭教授簡介《壯族麼經(jīng)布洛陀影印譯注》一書
樣書展示
潘教授回答記者提問
介紹會正式開始,由前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副主席張聲震開始發(fā)言
壯學專家黃錚和張聲震在作會議討論
認真傾聽臺下提問
與會專家與領導,左至右:黃濟健、韋克義、張聲震、余達佳、黃錚
潘教授走進聽眾席解答提問
介紹會結束后,播放了今年敢壯山布洛陀歌圩的群眾朝拜組公盛況的實況錄象
會上所發(fā)的一些相關資料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