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国产三p露脸对白_图片区小说区激情区偷拍区_国产精品亚洲AV色欲三区不卡_农村浪妇交换乱睡小说

· 用戶注冊 · 設為首頁 · 加入收藏 · 聯(lián)系站長 · ·
僚人家園
-什么是壯民族?
他們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,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(shù)民族(1700多萬),壯侗語族里的一個典型代表;形象地說,壯族是粵人(廣府人)的表親,泰族人、老族人、傣族人、撣族人的堂兄弟。
-什么是僚人?
分布于中國西南地區(qū)及越南北方的壯族、布依族和岱-儂族,從歷史淵源、語言文化、風俗習慣以及分布狀況來看,是共性大于個性的同一人群,本站遵循其普遍自稱“布僚”Bouxraeuz(我們的人),將之統(tǒng)稱為——僚人
 | 網(wǎng)站首頁 | 文章中心 | 下載中心 | 圖片中心 | 雁過留聲 | 僚人家園 | 僚人商城 | 
您現(xiàn)在的位置: 壯族在線 >> 文章中心 >> 僚人文苑 >> 概況篇 >> 族情概況 >> 正文 今天是:
壯族印象
作者:佚名    文章來源:本站原創(chuàng)    點擊數(shù):    更新時間:2007-3-11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★★★ 【字體:

壯族印象        


一、概況
壯族,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(shù)民族,F(xiàn)有人口1700多萬人。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、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、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、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。
壯族自稱“布壯”、“布土”、“布依”“布儂”、“布曼”、“布越”、“布央”、“布傣”、“布那”等。宋代以后的漢文史籍曾將其寫作"撞"、"僮"等。解放以后,統(tǒng)一稱為"僮"。1965年,根據(jù)周恩來總理提議,經(jīng)國務院批準,將"僮"改為"壯",定族名為"壯族"。
壯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。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傣語支。古文字是仿照漢字的造字法而創(chuàng)制的一種土俗字,使用面較小,主要用于書寫地名、山歌等。新中國成立以后,黨和政府幫助其創(chuàng)制了新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。目前仍在推廣使用中。
壯族歷史悠久,社會發(fā)展水平較高。不僅有發(fā)達的農(nóng)業(yè),而且很早就發(fā)展起了礦冶業(yè)、家庭紡織業(yè)和其他手工業(yè)。如今更形成了完整的現(xiàn)代工業(yè)體系。
生活習俗方面,廣西西北、西南及云南等地壯族婦女的服飾還較多地保留著傳統(tǒng)特色,多著無領、左衽、繡花滾邊的藍或黑色上衣,下穿長褲或百褶裙,頭包巾帕,喜戴銀飾。飲食上主食大米、玉米,喜吃腌制的酸味食品。住房以干欄式樓房為主。
壯族文化藝術豐富多彩。民間故事、壯戲、音樂、歌舞種類繁多,題材廣泛。尤其是民歌浩如煙海。壯族人幾乎人人能歌善唱。各地還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,稱為"歌圩"。歌圩日期各地不一,但以農(nóng)歷三月三日最為普遍和隆重,現(xiàn)在"三月三"已被定為壯族的歌節(jié)。

二、壯歌與歌圩
壯族是一個能歌善唱的民族。壯族人無論男女,從四五歲的童年時代就開始學唱山歌,父教子,母教女,形成幼年學歌,青年唱歌,老年教歌的傳幫帶習俗。在農(nóng)村,無論下地種田,上山砍柴,婚喪嫁娶,逢年過節(jié)或青年男女間的社交戀愛等,都用山歌來表達情意。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、吵架有時也以歌代言。唱歌幾乎成為壯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。人人能歌,個個會唱。因此,廣闊的壯鄉(xiāng),素有"歌海"的美譽。被詩人稱為"鋪滿琴鍵的土地"。歷史上,還涌現(xiàn)出不少像劉三姐、黃三弟這樣被稱為"歌仙"、"歌王"的著名歌手。
壯族民歌浩如煙海,種類繁多,從內容和形式來看,主要有古歌、敘事長歌、生活歌、勞動歌、時政歌、儀式歌、情歌、童謠等。壯鄉(xiāng)民歌多,但傳唱之時都要遵守約定俗成的禮儀規(guī)范,不能瞎唱亂唱。特別是時政歌、儀式歌和情歌,在什么場合唱是有規(guī)矩的。比如情歌,在野歌圩里可以盡情地唱,而在家里,在父母面前,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。儀式歌中,祭祀唱什么,婚嫁唱什么,喪禮唱什么,都是絕對不能顛倒亂來的。連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。
壯族人愛唱歌,不僅平時唱,家里唱,而且還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,稱為"歌圩"或"歌節(jié)"。歌圩的日期主要在農(nóng)歷三月初三,但在春節(jié)、四月八、六月六、中元節(jié)、中秋節(jié)以及婚嫁、滿月、新房落成等喜慶吉日也都形成歌圩,有時甚至在趕集的路上也形成臨時的歌圩。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。日歌圩在野外,以青年人"倚歌擇配"為主要內容。夜歌圩在村子里,主要吟唱傳授生產(chǎn)、生活知識和技能的生產(chǎn)歌、季節(jié)歌、盤歌和歷史歌等。
歌圩的社會功能是多方面的。但歷史上一直以青年男女通過公開聚唱來選擇婚配為主。每到歌圩日,青年男女們便盛裝艷服,三五成群地來到歌圩場,通過歌唱顯示才能,披露心聲,交流思想,找尋自己的意中人。歌圩上,對唱是主要的活動方式。對唱是一對一對進行的,當一對男女青年對唱的時候,雙方的朋友都圍在身旁相助,甚至還有歌師在旁出謀劃策。對唱的程序是非常復雜而嚴格的。一般來說,從初交到初步確定戀愛關系,要經(jīng)過下列對唱階段:引歌、初會歌、大話歌、初問歌、盤歌、贊美歌、追求歌、初戀歌、結交歌、定情歌、贈禮歌、囑別歌,等等。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相對獨立,又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,緊密相聯(lián)。每個環(huán)節(jié)的歌都很長,很豐富,好的歌手可以唱幾天幾夜。
如:初會歌:
女:初學唱,嫩雀出窩初學飛。
  飛到樹枝望樹尾,樹尾搖搖不敢飛。
男:放心唱,妹是黃鶯哥畫眉。
  我倆都是同林鳥,何不開聲唱一對。
追求歌:
男:路邊楊柳綠茵茵,風吹柳枝動哥心。
  哥問這蔸楊柳樹,為何不給哥遮陰?
女:冬瓜有心又無嘴,茶壺有嘴又無心。
  葫蘆下水半浮起,我怕哥是這號人。
囑別歌:
男:日落百鳥叫悠悠,雙雙對對回山頭。
  心想同妹多坐陣,太陽跟哥結冤仇。
女:送哥送到甘蔗行,送根甘蔗給哥嘗。
  哥吃頭來妹吃尾,吃到中間斷肝腸。
男:去了去了又轉來,轉來交待我的乖。
  手拿鑰匙交給妹,花園莫讓別人開。
女:去了去了又轉來,轉來交待我的乖。
  十年不來十年等,莫要移花別處栽。

不過,這樣的"倚歌擇配"并不是一次完成的,而是以歌為媒,在歌圩認識初交的基礎上,再經(jīng)過若干次接觸和交往,不斷加深了解,增進感情,最后才確定終身,喜結連理的。

三、劉三姐與"三月三"
劉三姐是壯族民間傳說人物。其傳說最早見于南宋王象之《輿地紀勝》卷九十八《三妹山》。明清以來,有關她的傳說與歌謠文獻記載很多。壯族民間口耳相傳的故事與歌謠更為豐富。
據(jù)傳劉三姐為唐代壯族農(nóng)家女,年幼聰穎過人,被視為"神女"。十二歲能通經(jīng)傳,指物索歌,開口立就。自編自唱,歌如泉涌,優(yōu)美動人,不失音律,故有"歌仙"之譽。十五歲時聘于林氏,唐開元十年(722年),為抗拒林氏逼婚,與情人張偉望出奔,不知所終。民間多以為雙雙成仙而去。廣西宜山壯族傳說,劉三姐生于唐中宗神龍元年(703年),從小聰慧過人,能歌善唱。12歲即出口成章,妙語連珠,以歌代言,名揚壯鄉(xiāng)。后曾到附近各地傳歌。慕名前來與她對歌的人絡繹不絕,但短則一日,長則三五天,個個罄腹結舌,無歌相對,無言以答,羞赧而退。然而她的才華卻遭到流氓惡霸的嫉恨,后被害死于柳州。傳說她死后騎鯉魚上天成了仙。也有的說她在貴縣的西山與白鶴少年對歌七日化而為石。還有的說財主莫懷仁欲娶她為妾,三姐堅決反抗,莫買通官府迫害三姐,三姐乘船飄然而去,等等。
雖然傳說不一,但千百年來壯族人民對她的尊崇與熱愛之情卻是一致的,F(xiàn)在,廣西很多地區(qū)都立有劉三姐的塑像或劉三姐廟。每當有新的壯歌集問世,必先捧一本供在她的像前。有些地方的歌圩,第一項議程是抬著她的像游行。壯族人民尊她為“歌仙”,至今還有"如今廣西歌成海,都是三姐親口傳"的傳頌。
“三月三”,是壯族地區(qū)最大的歌圩日,又稱"歌仙節(jié)",相傳是為紀念劉三姐而形成的民間紀念性節(jié)日。1984年,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人民政府正式將這一天定為壯族的全民性節(jié)日──"三月三"歌節(jié)。每年的這一天,自治區(qū)首府南寧市及其他各地都要舉行盛大的歌節(jié)。歌節(jié)期間,除傳統(tǒng)的歌圩活動外,還要舉辦搶花炮、拋繡球、碰彩蛋及演壯戲、舞彩龍、擂臺賽詩、放映電影、表演武術和雜技等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。另外,各種商業(yè)貿易、投資洽談等活動亦逐漸增加,形成"文化搭臺,經(jīng)濟唱戲"的新風尚。屆時,嶺南壯鄉(xiāng)四海賓朋云集,歌如海,人如潮。那不絕于耳的嘹亮歌聲,寄托著人們對歌仙劉三姐的思念和對豐收、對愛情、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。

四、鬼斧神工崖壁畫
悠悠左江,源遠流長。沿江兩岸,峭壁對峙,奇峰挺拔,山光水色,交相輝映。1956年,就在這懸岸峭壁之上,人們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幅幅用赭紅顏色平涂繪制的人物、動物和銅鼓、船等器物畫像──花山崖壁畫。這些畫像斑駁影綽,若隱若現(xiàn),古樸粗獷,蔚為壯觀。不少文人墨客觀后都留下了"是誰揮得筆如椽,乾坤寫此大詩篇"、"鬼斧神工輸技巧,風吹雨打猶鮮妍"的贊嘆。
花山崖壁畫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、黑水河、水口河流域的寧明、憑祥、龍州、崇左、扶綏、大新、天等7個縣境內,至今已在84個地點發(fā)現(xiàn)了183處、287個畫組?胺Q一個以天為屋,以山為屏的200多公里長的巨大畫廊。面積之大,圖畫之多,首屈一指,世界罕見。尤其是寧明縣的花山,在寬200米,高約40米的臨江崖壁上,布滿了色彩鮮艷的畫像,尚可辨認者即達1800余個。場面壯闊,氣勢雄偉,最具代表性,因而以該點之名代表附近所有的崖畫,統(tǒng)稱為"花山崖壁畫"。
花山崖壁畫的畫像種類主要有人物、動物和器物三種。其中人物最多,動物次之。人物畫像有的正身,有的側身,一律雙手曲肘上舉,兩腳叉開呈半蹲狀。高者達3米,最矮者亦有30厘米左右。動物畫像以犬類居多,也有少量的鳥。器物畫像有環(huán)首刀、長劍、鐘、鼓、鈴、面具等。畫像的基本組合和排列方式是以一個腰佩刀劍的高大正身人為核心,其他人物、動物、器物有序地排列在左右兩側或環(huán)繞于其四周。這些壁畫都是涂抹式而非描繪式的,故人物基本上分不清五官相貌。但筆調圓潤飽滿、剛勁有力,風格古樸、雅拙、粗獷傳神。根據(jù)1986年的科學考察測定,其創(chuàng)作年代當在春秋、戰(zhàn)國至東漢時期,是壯族先民駱越人的文化遺存。
關于花山崖壁畫的內容,學術界尚有不同的觀點與看法。有人認為畫中所展現(xiàn)的是征戰(zhàn)會師,祝捷歡舞的場面。有人認為畫中描繪的是人們崇拜的民族守護神──蛙神英雄及為他而舉行的盛大祭祀儀式。無論如何,花山崖壁畫充分體現(xiàn)了壯族先民杰出的繪畫技巧和創(chuàng)造才能,也為我們研究壯族的歷史、文化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資料。

五、巧奪天工話壯錦
壯族紡織業(yè)歷史悠久,早在漢代,便能織造出"細者宜暑,柔熟者可御寒"的"峒布"。唐代,壯族的蕉布、竹子布、吉貝布、斑布、絲布等已成為宮廷貢品。宋代,壯族的紡織業(yè)進一步發(fā)展,除普通的布帛以外,還出現(xiàn)了絲、麻、絲棉交織的錦。到了明清時期,壯錦已發(fā)展到用多種色彩的絨線編織,并成為壯族人民廣泛使用的民族工藝美術織品。當時,"壯錦各州縣出。壯人愛采,凡衣裙巾被之屬,莫不取五色絨線雜以織,如花鳥狀"。"嫁奩,土錦被面決不可少,以本鄉(xiāng)人人能織故也。土錦以柳絨為之,配成五色,厚而耐久,價值五兩,未笄之女即學織"。
壯錦是在裝有支撐系統(tǒng)、傳動裝置、分綜裝置和提花裝置的手工織機上,以棉紗為經(jīng),以各種彩色絲絨為緯,采用通經(jīng)斷緯的方法巧妙交織而成的。圖案精巧,色彩絢麗。既是精美的工藝品,又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。傳統(tǒng)圖案有數(shù)十種之多,大都選取生活中的可見之物和象征吉祥幸福的花紋,尤以幾何紋為多。常見的有方格紋、""字紋、水波紋、云紋、回字紋、編織紋、同心圓紋以及各種花草和動物圖像,如蝶戀花、鳳穿牡丹、雙龍戲珠、獅子滾球、鯉魚跳龍門等。近幾十年來又增添了桂林山水、糧食豐收、葵花向陽、民族團結等反映壯族人民新生活、新風貌的圖案。使其更加豐富多彩。
80年代以來,壯錦的生產(chǎn)又引入了新工藝,建立了現(xiàn)代民族織錦廠,花色品種大大增加,質量今非昔比,不僅更加深受壯族人民的喜愛,而且還遠銷到歐美和東南亞地區(qū),為祖國爭得了榮譽,也創(chuàng)造了良好的經(jīng)濟效益。

六、神秘的祭禮樂器--銅鼓
銅鼓是我國古代南方少數(shù)民族的一種打擊樂器,也是他們生活中財富、權力的象征和頂禮膜拜的神器。其歷史悠久,源遠流長。大約2700年前的春秋時期,就已產(chǎn)生于今云南中部地區(qū)的百濮民族之中,之后逐漸向四周傳播、擴散,并被我國西南、中東南及東南亞地區(qū)眾多的民族所接受、使用和傳承。時至今日,在我國苗、瑤、壯、侗、布依、水、仡佬、佤等民族和東南亞地區(qū)的一些民族中仍有傳承與使用。
壯族是我國最早鑄造和使用銅鼓的民族之一。根據(jù)唐代劉恂《嶺表錄異》和宋代范成大《桂海虞衡志》、周去非《嶺外代答》等史籍的記載,從唐宋時期開始,我國嶺南地區(qū)就已陸續(xù)有銅鼓出土。到了近現(xiàn)代,銅鼓出土和收藏更日益增多。目前我國各地文物機構收藏的銅鼓已達1500余面,其中廣西最多,達560余面。而這500多面銅鼓中,很多都是來自于壯族地區(qū)。其中北流出土的一面銅鼓,鼓面直徑165厘米,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銅鼓,被譽為"銅鼓之王"。另外,民間也還有收藏與使用。
銅鼓由銅釜發(fā)展演變而來,形似圓墩,平面曲腰,中空,無底。用銅鑄造,大小、輕重不一。大者直徑1米以上,小者僅10余厘米,重量幾十斤至數(shù)百斤不等,體形凝重,精美大方。鼓面多鑄有太陽紋、翎眼紋、云紋、乳釘紋、櫛紋、游旗紋等紋飾。有的鼓邊還環(huán)鑄蛙、龜、牛、馬等立體裝飾。鼓身亦多環(huán)鑄各種紋飾,并鑄有鼓耳和合范縫。根據(jù)其形制、紋飾和鑄造工藝,通常分為萬家壩、石寨山、冷水沖、遵義、麻江、北流、靈山、西盟8種類型。壯族先民所鑄的北流型、靈山型和冷水沖型銅鼓,是銅鼓極盛時期的標志,反映了他們高超的金屬冶煉和鑄造工藝。
銅鼓是壯族的藝術珍品,也被看作是神器,具有多種功能和作用。古代,它主要被用作祭神時的法器、禮器,平時多藏于洞穴之中或埋于地下,是不能隨便敲擊使用的。后來逐漸成為統(tǒng)治者權力和地位的象征。擊鼓可以聚眾議事,甚至可以作為戰(zhàn)爭中作戰(zhàn)的號角。鼓在權威在,失去了銅鼓,就意味著失去了統(tǒng)治地位。此外,銅鼓還被視為財物,是貧富貴賤的標志。明清以來,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變化,它才被作為樂器使用。

七、蛙圖騰與螞節(jié)
同許多民族一樣,壯族也曾普遍存在過圖騰崇拜。其圖騰物像種類很多,如太陽、月亮、星星、雷電、鱷魚、蛇、犬、牛、虎及榕樹、竹、木棉等。蛙類也是其中之一。
蛙最早是壯族先民甌部落的圖騰,春秋戰(zhàn)國時代,在西甌人中已占據(jù)保護神的地位。直到近現(xiàn)代,一些地方的壯族人對蛙仍然敬若神明,認為它是雷王公子,被作為天使派到人間來的。所以壯族先民鑄造的銅鼓鼓面上常有蛙的立體雕塑,東蘭、巴馬、天峨、鳳山等地還保留有祀蛙的"螞節(jié)"。
“螞拐節(jié)”也稱"青蛙節(jié)"、"敬蛙節(jié)"、"蛙婆節(jié)"等。“螞拐”為壯語方言,即"青蛙"。節(jié)期在農(nóng)歷的正月。正月初一一大早,人們便奔赴田野,拔草翻石,四處尋找冬眠的螞,第一個找到者被尊為"螞郎"(即天女之婿),并成為節(jié)日的首領。人們把螞拐接回村,裝入"寶棺"(即竹筒),放入花樓(彩色紙轎),送往螞亭(涼亭)。從這一天開始至正月二十五左右,白天由孩子們抬著花樓寶棺,游村串戶,唱古老的《螞歌》。晚上全村男女老少聚集涼亭為螞守靈。人們敲起銅鼓,歡歌勁舞。從二十五日起,各村先后葬螞。在埋葬螞前,還要打開上一年的螞寶棺驗看。如果尸骨呈黑色或灰色,便認為這是年景不佳的征兆,人們立即焚香叩頭,祈求新螞上天后務必多多關照。而若呈金黃色,則是風調雨順的吉兆,頓時,歡聲雷動,銅鼓、地炮齊鳴。在歡樂的氣氛中,人們將新螞拐安葬。之后,螞郎要邀請各家的長者一起聚會,歡慶螞順利上天。晚上,全村人還要通宵達旦地歌舞狂歡,共慶螞節(jié)的結束。

八、壯劇與扁擔舞
壯劇,也稱壯戲,是在壯族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、音樂、舞蹈和雜耍技藝的基礎上形成的舞臺表演藝術,已有數(shù)百年的歷史。按風格大體可分為南路壯劇與北路壯戲兩種類型。按地域、方言和音樂唱腔、表演藝術的不同,又可分為師公戲、北路壯劇、南路壯劇、廣南壯戲、富寧壯戲等。
壯劇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。它多用壯語方言演出,唱詞多用五言、七言的基本句型和民歌的押韻方式。唱腔曲調亦以各地民歌和民間曲調為基礎改造而成。表演以舞蹈和演唱為主,道白連綴,表演手法變化多端。有完整的伴奏樂隊和服裝、道具等。傳統(tǒng)劇目有《盤古》、《文龍與肖尼》、《卜牙》、《儂智高》、《四姐下凡》、《劉二打番鬼》、《解臼》、《一枝花》、《寶葫蘆》、《紅銅鼓》《百鳥衣》等。
壯族人民能歌,也善舞。我們從花山崖壁畫中就已經(jīng)看到了壯族先民們翩翩起舞的歡樂場面。
壯族的舞蹈絕大部分與本民族的生產(chǎn)勞動、愛情和斗爭生活有關,具有鮮明的寫實風格和濃厚的生活氣息。著名的舞蹈有"扁擔舞"、"舂堂舞"、"采茶舞"、"插秧舞"、"撈蝦舞"、"繡球舞"、"銅鼓舞"、"戽水舞"、"凱旋舞"、"蜂鼓舞"、"板鞋舞"等。
“扁擔舞”是典型的反映生產(chǎn)勞動的舞蹈。一般由"插秧"、"車水上田"、"收割打谷"、"舂米"4節(jié)組成。表演時,表演者手執(zhí)扁擔圍繞于木槽周圍,上下左右邊唱邊打。形式雖然簡單,但氣勢恢宏、節(jié)奏感強,場面歡快、熱烈。充分展現(xiàn)了農(nóng)民從種谷到舂米的主要勞動場面。因此,一直深受壯族人民的喜愛與歡迎。至今,每逢新年,群眾還多以此為樂。

文章錄入:紅棉樹    責任編輯:紅棉樹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 沒有了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發(fā)表評論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訴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關閉窗口
    網(wǎng)友評論:(只顯示最新10條。評論內容只代表網(wǎng)友觀點,與本站立場無關。